Alternate Text
新闻传播学院“集·萃”读书会开幕式暨第一期读书会成功举办
  来源:学院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1日 16:30 点击量:

12月19日,属于新传学子自己的读书会——“集·萃”读书会在逸夫楼多功能报告厅宣布诞生了。第一期读书会的阅读书目是E·M·罗杰斯的《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由廖声武院长担任领读人,11位同学分别交流读后感,以共同探讨的形式进行读书分享。新闻传播学院廖声武、聂远征、刘宝珍、张萱、黎明、芦何秋、曹鹏、何爽、晋艺菡等老师出席了本次活动。

聂远征老师首先介绍了读书会的筹备情况。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廖声武教授宣布“集·萃”读书会开幕。廖院长生动的讲述了马克思的求学经历,并用马克思7本读书笔记的故事激励大家勤于阅读,勤勉学习。

E6C4B

作为本次活动的发起人,张萱老师告诉大家,读书会名称“集·萃”的拼音首字母就是新闻传播的英文首字母J、C。其中“集”代表集思广益,“萃”代表萃取真知,寓意同学们借助这个平台广泛交流探讨,互相借鉴学习,在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80DC

读书会上,廖声武院长作为第一期读书会的领读人,介绍了《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的写作特点:以人带史。他特别提到,在阅读完一本书后继续进行相关书籍的阅读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的角度、观点加深对某个理论或话题的理解。

F25D

芦何秋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解迅速调动起同学们的兴趣,现场犹如一堂生动的传播学史课。

接下来11位同学分享了他们的读书心得。

61D02

卢凯同学认为,为传播学开疆拓土的宣传研究在美国传播学发展中经历了一个隐没的过程,战后反思、缺乏经费支持和连贯的理论是其隐没的重要原因。

633A5

淡庆同学阅读后发现传播学根植于肥沃的社会科学土壤,呈现出显著的跨学科特性。且传播学的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织的过程。

65DD9

翟旭东同学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出发,介绍了弗洛伊德区分的两种类型的希望的实现理论,并从“施拉姆基于此理论解释:个体为什么将大众媒介用于娱乐而不是新闻?”这一切入点来谈大众媒介的娱乐功能和欲望叙事。

475E2

李旻同学认为,弗洛伊德是传播学的先驱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奠定了传播学理论对基础,而且其中的潜意识论和人格论对大众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4A261

刘肖璇同学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开创了一种将历史、理论和个人传记,相结合的方式,以人物为线索梳理了整个传播学发展的过程。此外,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理论,比如“绿眼罩”、“卡片人”等,这种有关新闻教育理论上的探讨,如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57F88

陈飞婕同学认为全书内容丰富,层次清晰,既具学理性又具可读性,是一本经典史学佳作,是很好的入门读本。

4BFE5

邓钦濠同学以作者罗杰斯的一句话为结语:任何涉入一条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么流淌。

5DDA1

徐雅雯介绍了霍夫兰的生平和说服研究的背景,并详细讲了一面提示两面提示、恐惧呼吁、信源的可信度几个实验,最后总结了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

5B5A4

覃真塍同学认为罗杰斯在传播学史这本书中以一系列传播大家的人物传记的叙事方式中为读者展现传播学这一学科的启蒙,发展以及壮大,在传播力度以及影响力中以不一样的视角—希特勒的影响力为我们勾勒出传播学在战争中的生长方式。战争,经济以及国家政治都对传播学的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96A4

王雨菲认为,传播学孕育于多个学科,也影响着多个学科。从它的兴起、发展到影响无不彰显着跨学科思维的重要性。

44AE6

胡月轩同学认为从历史上看,传播学并非孤立的学科,而是通过拥有多种学科知识背景的学者相互交流碰撞孵化成的新兴学科,它使得传播学拥有着独树一帜的魅力,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树立跨学科思维,追溯各理论源头,在不断探索中创造传播学的新历史。

53F12

黎明老师在听了大家的发言后,分享了8字读书经验:“得意忘形,我注六经”。提醒同学们读书要得其意,忘其形,且多加批注,而不是读读而已。

“让每一次的小坚持都有大意义”是写在读书会海报上的一句话,也是读书会所倡导的阅读精神。在学院领导老师的大力支持和精心组织下,“集·萃”读书会将成为新闻传播学院的一项常规活动,并成为培养学院研究生阅读习惯、跨学科的创新思维、团队凝聚力、学术交流能力以及培养读书求知良好风气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