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ernate Text
细微变化,突显主题——谈谈《杜丽娘慕色还魂》与《牡丹亭》中柳梦梅形象的几点差异
新闻传播学院 薛梅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9日 00:00 点击量:

《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载明何大伦辑《重刻增补燕居笔记》卷九。余公仁《燕居笔记》卷八,题作《杜丽娘牡丹亭还魂记》;晁瑮《宝文堂书目》著录,题作《杜丽娘记》。三者当为同一题材,或即一本之异名。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写南宋光宗时南雄府尹杜宝的女儿丽娘游园归来,感梦而亡。她自画的小影为后任柳太守的儿子柳梦梅所得。柳日夜思慕,遂和丽娘鬼魂幽会,并禀告父母,发冢还魂成亲。从内容上看,与汤显祖《牡丹亭》的主要情节几乎全同,人物姓名亦无出入,《牡丹亭》的一些重要关目,如《惊梦》、《寻梦》、《写真》、《闹殇》、《拾画》、《玩真》、《幽媾》、《冥誓》、《回生》等出,在话本中已有粗糙的雏型。一般认为,《杜丽娘慕色还魂》是较为原始的杜丽娘故事的话本,汤显祖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作了艺术加工,突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使《牡丹亭》在当时成为“几令《西厢》减价”的优秀剧作。这一成就的取得当然离不开杜丽娘形象的再塑造,然而笔者认为,尽管研究界普遍认为“柳梦梅人物形象缺乏光彩,是《牡丹亭》恋爱故事的美中不足”,但《牡丹亭》对话本中柳梦梅形象的几点细微改动,对突显作品的主题思想仍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柳梦梅名字的来源:

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在柳梦梅出场前介绍到,南雄新府尹柳恩“夫妻恩爱,止生一子,年一十八岁,唤作柳梦梅,因母梦食梅而有孕,故有此名。”这一名字的来历似乎只是一个简单的介绍,与整个故事情节没有太大的关系,更不用说对突显作品的主题有何帮助。

汤显祖在重新创作时,作了一定改动。第二出《言怀》中写到:“每日情思昏昏,忽然半月之前,做下一梦。梦到一园,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说道:‘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跡之期。’因此改名梦梅,春卿为字。”这样一改,就从情节上与后面的杜丽娘之梦有了呼应,同时也为柳梦梅与杜丽娘的人鬼相遇,进而两情相悦,到最终结合打下了伏笔,并为突显柳、杜二人生死离合的爱情主线制造了前奏。杜丽娘一梦而死,柳梦梅一梦而改名,他虽然没有杜丽娘那样崇高的理想追求,但对丽娘的感情却从一开始就忠诚不渝,剧中男女主人公梦中相恋,鬼魂成亲等一系列奇幻情节都由此发端,赞美了“为情而梦,因梦生情”的灼热爱情,寄托了作者热烈追求的理想世界。可见,这一细微改动,对全剧剧情的展开及主题的突显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汤显祖的独特匠心。

二、柳梦梅的身份:

关于柳梦梅的身份也是话本与《牡丹亭》一个比较明显的不同之处。在《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中,杜丽娘与柳梦梅两人的父亲都是现任太守,门当户对,所以缔结婚姻没有太大波折。而《牡丹亭》里,男主人公自我介绍:“小生姓柳,名梦梅,表字春卿。原系唐朝柳州司马柳宗元之后,留家岭南。……所恨俺自小孤单,生事微渺。喜的是今日成人长大,二十过头,志慧聪明,三场得手。只恨未遭时势,不免饥寒。”可见,这里的柳梦梅虽出身高贵,却是“几叶到寒儒,受雨打风吹”的白衣秀才。

这一身份的变动显然不是作者的随意行为。在中国古代,男女婚姻中门第因素是十分重要的,话本中柳、杜二人有着相同的身份,处于平等的地位,即使是存在人、鬼的差异,也未对他们的结合造成太大的障碍,因此整个故事情节中两人的婚姻尽管有些离奇,却是十分顺利的。汤显祖在话本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把柳梦梅写成一介寒儒,而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不仅是个太守,而且升到同平章国事,成为势焰煊赫的封建大僚,又是个“古执”的封建家长的典型。这无形中拉大了爱情双方在门第上的差距,增加了柳、杜二人爱情走向成功的困难,由此作品所表现的“以情抗理”的主题思想就不仅由杜丽娘一人来诠释,而是由男女主人公共同演绎。为了寻求至爱真情,杜丽娘要冲破世俗之礼、人伦之道去执著追求自己的梦中情人,柳梦梅则更要敢于突破封建樊篱,克服封建家长为他们的结合所设置的重重阻挠去守护自己的生死至情。因此我们说,柳梦梅由话本中的衙内身份转为《牡丹亭》中的白衣秀才,是从男主人公的角度出发为作品“以情抗理”主题的突显增加了一个砝码,是作者呼唤“至爱真情”的情爱观和“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生哲学在文学创作中的进一步体现。

三、柳梦梅的阳刚之美:

作为一部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无论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还是《牡丹亭》所描述的生生死死的爱情故事,都主要表现了一种阴柔之美,但《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较之于话本中的柳梦梅则明显多了几许阳刚之美。话本中的柳梦梅,由于婚姻的缔结没有遭到太多的波折,因此很少有反抗和斗争,主人公的性格也显得较为平和,缺少刚性,即使在“发棺”这一情节上也没有着意刻画他作为血性男儿的刚强性格。而在《牡丹亭》中,随着矛盾冲突的不断展开,作者将柳梦梅塑造成一个不畏权贵、不畏强暴的血性男儿,呈现出一种阳刚之美。掘坟救妻、婚走临安、前线寻亲,已经表现出他刚强而绝不软弱,是个敢作敢为的汉子,而非胆小怕事的孱头。更不用说在《闹宴》中,柳梦梅为完成杜丽娘的嘱托见到杜宝,在门人不让进的情况下,竟连打数人冲进宴席;在《硬拷》中,作为犯人的柳梦梅,面对杜宝的审讯,慷慨磊落,言辞锋利;在《圆驾》中,他与丽娘紧密配合,理直气壮地宣称他与丽娘人鬼之婚“是阴阳配合正理”。凡此种种,无不表现他蔑视世俗礼法的思想和张狂的个性。真正的情种无非血性之人,《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这样一个铮铮硬汉、血性男儿,和杜丽娘一样,情昭日月,义薄云天,今古可叹,魂感鬼神,“天地之性人为贵”在他身上再次放出异彩,不可不谓光彩照人,这种阳刚之美为他们爱情的阴柔之美注入了更强的活力,使他们的爱情有了更为充实的审美内涵。当然也为“以情抗理”的主题突显做了人物性格上的铺垫。这当也是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的一个成功之处。

四、热衷功名和干谒权贵:

柳梦梅的形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本该属于情爱情节体系的人物,但是由于作者新的创作理念的渐入,与话本相比较,《牡丹亭》中表现他仕途生活的篇幅明显有所增加。话本中只是在篇末简单地介绍:“却说柳衙内闻知春榜动,选场开,遂拜别父母妻子,将带仆人盘缠,前往临安府会试应举。不则一日,已到临安府客店安下。径入试院,三场已毕,喜中第二甲进士,除授临安府推官。”一切显得那么顺理成章节。而《牡丹亭》中则花了大量篇幅去描写柳梦梅的热衷功名和干谒权贵,这自然是平庸之举。但这些却是作者汤显祖对所处时代的无奈之感在作品中的反映。柳生干谒钦差识宝使臣,却无低三下气之态,而有趾高气扬之势,把一肚子牢骚发向这位钦差大臣,不料却倒激起了这位能辨香回宝色,难别文字优劣的钦差大臣的兴趣,竟然得到这位苗大人“黄金赠壮士”,后来耽误试期的柳梦梅又阴差阳错地在主考官苗大人的破例收考下被点中状元。这一切充满了喜剧色彩,然而却表现了作者愤慨于颠倒黑白的官场,贤愚莫辨的朝廷,对于那些蒙世难之才士不得已而借干谒以求进取,是寄予一定同情、给予一定原谅的。但是,作品中,柳本怀才不遇,干谒则能进取,则极大地反映了朝政之颠倒混乱,这正好与作品所要表达的“礼教之不合人性”的主题思想互为表里,构成了虚伪而无情的政治背景与社会背景,反而从社会大环境出发,增添了柳、杜二人之真诚与有情的可贵。因此我们说,柳梦梅的热衷功名与干谒权贵,的确对柳的形象有一定影响,但我们从剧作者所处的时代着眼,应该能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并从中发掘出隐藏在作品深处的对于“至情”的礼赞。

以上从柳梦梅名字的来源、柳梦梅的身份、柳梦梅的阳则之美及其热衷功名和干谒权贵等几个方面比较了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与《牡丹亭》中柳梦梅形象的细微差别,当然《牡丹亭》中柳梦梅的痴情及其喜剧性格较之话本也有明显地增强,这里没有一一展开论述。而由此我们认为汤显祖对柳梦梅的再创造进一步突显了作品“以情抗理”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真情至爱”的呼唤和赞美。尽管柳梦梅形象没有杜丽娘形象突出,但每一个细微的改动都是服从和服务于作者的创作主旨和主题思想的。从这一角度来看,《牡丹亭》中柳梦梅这一形象较之话本,还是有它成功的一面的。

《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载明何大伦辑《重刻增补燕居笔记》卷九。余公仁《燕居笔记》卷八,题作《杜丽娘牡丹亭还魂记》;晁瑮《宝文堂书目》著录,题作《杜丽娘记》。三者当为同一题材,或即一本之异名。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写南宋光宗时南雄府尹杜宝的女儿丽娘游园归来,感梦而亡。她自画的小影为后任柳太守的儿子柳梦梅所得。柳日夜思慕,遂和丽娘鬼魂幽会,并禀告父母,发冢还魂成亲。从内容上看,与汤显祖《牡丹亭》的主要情节几乎全同,人物姓名亦无出入,《牡丹亭》的一些重要关目,如《惊梦》、《寻梦》、《写真》、《闹殇》、《拾画》、《玩真》、《幽媾》、《冥誓》、《回生》等出,在话本中已有粗糙的雏型。一般认为,《杜丽娘慕色还魂》是较为原始的杜丽娘故事的话本,汤显祖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作了艺术加工,突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使《牡丹亭》在当时成为“几令《西厢》减价”的优秀剧作。这一成就的取得当然离不开杜丽娘形象的再塑造,然而笔者认为,尽管研究界普遍认为“柳梦梅人物形象缺乏光彩,是《牡丹亭》恋爱故事的美中不足”,但《牡丹亭》对话本中柳梦梅形象的几点细微改动,对突显作品的主题思想仍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柳梦梅名字的来源:

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在柳梦梅出场前介绍到,南雄新府尹柳恩“夫妻恩爱,止生一子,年一十八岁,唤作柳梦梅,因母梦食梅而有孕,故有此名。”这一名字的来历似乎只是一个简单的介绍,与整个故事情节没有太大的关系,更不用说对突显作品的主题有何帮助。

汤显祖在重新创作时,作了一定改动。第二出《言怀》中写到:“每日情思昏昏,忽然半月之前,做下一梦。梦到一园,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说道:‘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跡之期。’因此改名梦梅,春卿为字。”这样一改,就从情节上与后面的杜丽娘之梦有了呼应,同时也为柳梦梅与杜丽娘的人鬼相遇,进而两情相悦,到最终结合打下了伏笔,并为突显柳、杜二人生死离合的爱情主线制造了前奏。杜丽娘一梦而死,柳梦梅一梦而改名,他虽然没有杜丽娘那样崇高的理想追求,但对丽娘的感情却从一开始就忠诚不渝,剧中男女主人公梦中相恋,鬼魂成亲等一系列奇幻情节都由此发端,赞美了“为情而梦,因梦生情”的灼热爱情,寄托了作者热烈追求的理想世界。可见,这一细微改动,对全剧剧情的展开及主题的突显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汤显祖的独特匠心。

二、柳梦梅的身份:

关于柳梦梅的身份也是话本与《牡丹亭》一个比较明显的不同之处。在《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中,杜丽娘与柳梦梅两人的父亲都是现任太守,门当户对,所以缔结婚姻没有太大波折。而《牡丹亭》里,男主人公自我介绍:“小生姓柳,名梦梅,表字春卿。原系唐朝柳州司马柳宗元之后,留家岭南。……所恨俺自小孤单,生事微渺。喜的是今日成人长大,二十过头,志慧聪明,三场得手。只恨未遭时势,不免饥寒。”可见,这里的柳梦梅虽出身高贵,却是“几叶到寒儒,受雨打风吹”的白衣秀才。

这一身份的变动显然不是作者的随意行为。在中国古代,男女婚姻中门第因素是十分重要的,话本中柳、杜二人有着相同的身份,处于平等的地位,即使是存在人、鬼的差异,也未对他们的结合造成太大的障碍,因此整个故事情节中两人的婚姻尽管有些离奇,却是十分顺利的。汤显祖在话本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把柳梦梅写成一介寒儒,而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不仅是个太守,而且升到同平章国事,成为势焰煊赫的封建大僚,又是个“古执”的封建家长的典型。这无形中拉大了爱情双方在门第上的差距,增加了柳、杜二人爱情走向成功的困难,由此作品所表现的“以情抗理”的主题思想就不仅由杜丽娘一人来诠释,而是由男女主人公共同演绎。为了寻求至爱真情,杜丽娘要冲破世俗之礼、人伦之道去执著追求自己的梦中情人,柳梦梅则更要敢于突破封建樊篱,克服封建家长为他们的结合所设置的重重阻挠去守护自己的生死至情。因此我们说,柳梦梅由话本中的衙内身份转为《牡丹亭》中的白衣秀才,是从男主人公的角度出发为作品“以情抗理”主题的突显增加了一个砝码,是作者呼唤“至爱真情”的情爱观和“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生哲学在文学创作中的进一步体现。

三、柳梦梅的阳刚之美:

作为一部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无论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还是《牡丹亭》所描述的生生死死的爱情故事,都主要表现了一种阴柔之美,但《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较之于话本中的柳梦梅则明显多了几许阳刚之美。话本中的柳梦梅,由于婚姻的缔结没有遭到太多的波折,因此很少有反抗和斗争,主人公的性格也显得较为平和,缺少刚性,即使在“发棺”这一情节上也没有着意刻画他作为血性男儿的刚强性格。而在《牡丹亭》中,随着矛盾冲突的不断展开,作者将柳梦梅塑造成一个不畏权贵、不畏强暴的血性男儿,呈现出一种阳刚之美。掘坟救妻、婚走临安、前线寻亲,已经表现出他刚强而绝不软弱,是个敢作敢为的汉子,而非胆小怕事的孱头。更不用说在《闹宴》中,柳梦梅为完成杜丽娘的嘱托见到杜宝,在门人不让进的情况下,竟连打数人冲进宴席;在《硬拷》中,作为犯人的柳梦梅,面对杜宝的审讯,慷慨磊落,言辞锋利;在《圆驾》中,他与丽娘紧密配合,理直气壮地宣称他与丽娘人鬼之婚“是阴阳配合正理”。凡此种种,无不表现他蔑视世俗礼法的思想和张狂的个性。真正的情种无非血性之人,《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这样一个铮铮硬汉、血性男儿,和杜丽娘一样,情昭日月,义薄云天,今古可叹,魂感鬼神,“天地之性人为贵”在他身上再次放出异彩,不可不谓光彩照人,这种阳刚之美为他们爱情的阴柔之美注入了更强的活力,使他们的爱情有了更为充实的审美内涵。当然也为“以情抗理”的主题突显做了人物性格上的铺垫。这当也是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的一个成功之处。

四、热衷功名和干谒权贵:

柳梦梅的形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本该属于情爱情节体系的人物,但是由于作者新的创作理念的渐入,与话本相比较,《牡丹亭》中表现他仕途生活的篇幅明显有所增加。话本中只是在篇末简单地介绍:“却说柳衙内闻知春榜动,选场开,遂拜别父母妻子,将带仆人盘缠,前往临安府会试应举。不则一日,已到临安府客店安下。径入试院,三场已毕,喜中第二甲进士,除授临安府推官。”一切显得那么顺理成章节。而《牡丹亭》中则花了大量篇幅去描写柳梦梅的热衷功名和干谒权贵,这自然是平庸之举。但这些却是作者汤显祖对所处时代的无奈之感在作品中的反映。柳生干谒钦差识宝使臣,却无低三下气之态,而有趾高气扬之势,把一肚子牢骚发向这位钦差大臣,不料却倒激起了这位能辨香回宝色,难别文字优劣的钦差大臣的兴趣,竟然得到这位苗大人“黄金赠壮士”,后来耽误试期的柳梦梅又阴差阳错地在主考官苗大人的破例收考下被点中状元。这一切充满了喜剧色彩,然而却表现了作者愤慨于颠倒黑白的官场,贤愚莫辨的朝廷,对于那些蒙世难之才士不得已而借干谒以求进取,是寄予一定同情、给予一定原谅的。但是,作品中,柳本怀才不遇,干谒则能进取,则极大地反映了朝政之颠倒混乱,这正好与作品所要表达的“礼教之不合人性”的主题思想互为表里,构成了虚伪而无情的政治背景与社会背景,反而从社会大环境出发,增添了柳、杜二人之真诚与有情的可贵。因此我们说,柳梦梅的热衷功名与干谒权贵,的确对柳的形象有一定影响,但我们从剧作者所处的时代着眼,应该能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并从中发掘出隐藏在作品深处的对于“至情”的礼赞。

以上从柳梦梅名字的来源、柳梦梅的身份、柳梦梅的阳则之美及其热衷功名和干谒权贵等几个方面比较了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与《牡丹亭》中柳梦梅形象的细微差别,当然《牡丹亭》中柳梦梅的痴情及其喜剧性格较之话本也有明显地增强,这里没有一一展开论述。而由此我们认为汤显祖对柳梦梅的再创造进一步突显了作品“以情抗理”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真情至爱”的呼唤和赞美。尽管柳梦梅形象没有杜丽娘形象突出,但每一个细微的改动都是服从和服务于作者的创作主旨和主题思想的。从这一角度来看,《牡丹亭》中柳梦梅这一形象较之话本,还是有它成功的一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