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ernate Text
“境界”之我见——读《人间词话》后感
作者:12新闻 汪梦丽 2012221102200134   编辑:admin   来源:学院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9日 00:00 点击量:

很多书籍中都提到《人间词话》,一直想拜读,但是多次捧起之后,心浮气躁无法深入的读下去。如今终于一气呵成的啃完,颇有感悟,浅谈之。

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现代的著名学者,王国维一生在考据、哲学、文学评论等多方面成就俱佳。《人间词话》是其的经典之作书中提出的“境界”说一被很多文学评论者多奉为圭臬。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先生如是说。那到底怎样才能达到这几种境界呢呢?

《人间词话》上卷云: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其实,这里的“境界”一词,依旧是沧浪所谓的兴趣,阮亭所谓的神韵,只不过说法不同而已。而王先生境界说,以为词之有无境界的关键便是自然,也就是真,也即“不隔”。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照此一说,可知自然也是的含义之一,以及必备条件。则王静安以为纳兰词的好处,是在自然也就是像李后主一样,都是阅历浅而有赤子之心的人。所谓赤子之心,其含义究竟如何?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并没有明确的界说,但他引尼采的一段文字,赤子若狂也,自然之轮也,第一运动也,神圣之自尊也。

蒋勋在《给青年艺术家的一封信》中曾经说道,“使一个人走向艺术的不是教训,而是身体深处一些挥之不去的感觉记忆”。这也是真、是一颗从未受到污染的赤子之心。具备此种纯真无染的赤子之心,则诗人词人,就能以自然之眼观物,以直观去领受这个世界,做到妙手造文。

其实,以上的自然一论,在王静安的境界说中,是就写作技巧而言,是说表现要恰到好处,不可过于雕琢;而所谓真,是就作品内容而言,是要感情真挚,不可虚浮。谈到这里,就要说一说境界的内容。《人间词话》卷上云: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据此,我们晓得所谓境界是统二者而言的,境界也就是情趣和意象。情趣是属于情感的,而意象是属于景物的,因此境界有造境与写境之分。王先生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此也是一种境界,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在抒情诗词当中,这很是常见。融情与景的境界也是最高的。

《人间词话》又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可见,据王静安的看法,境界又有大小之分。但我们细读全书,可以发现这和他所说的造境、写境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深相关联无我之境界较小,而有我之境者境界较大。王先生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正是他对“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进一步阐述。有我之境界就是入乎其内仔细的感悟,从主我的角度出发,写出对世界的看法;“无我之境界”则“入乎其外”,用心看世界,从客我的视角反映世界。这个观点很有可取之处,但是鄙人看来此观点的触角延伸的过于狭隘,忽视了“以小见大”之境,中国古今有不少诗人在“小我”中见“大我”,在“无我”中营造了“大境界”,屈原的《离骚》就是典型力作。

治学有三此境界,处世为人之道亦不是三此境界?正如这第一境界内涵在于“独”字,一个心怀揣着梦想的青年人,在经历了风雨坎坷、跌宕起伏之后,体味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对人生感到苦闷迷茫;第二境界,人的壮年时期,在生活的打磨下,路越来越明朗,心中的信念越来的越坚定,于是乎拼尽全力只为了到达心中梦想的殿堂;第三是人一生中的中晚年时期,逝水流年,在一步步探索之后,心中日益的释然明朗,仔细的回味着着走过的路,才发现要追求的不是所谓的名利,而是潜伏在心底的那份宁静。一个人的存在应该像一条河流,开始很小在两岸中间,接着热情奔放的冲过巨石,飞下瀑布。然后河面变宽,两岸后撤,河水流得平缓起来,汇入大海。

人生无常,风云变幻之际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境界。有人荣辱不惊,有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胸怀;但有人却时常如履薄冰,患得患失,正所谓“小人常戚戚”。在鄙人看来,浩瀚宇宙,斗转星移,人只是沧海一粟,太白高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我时常想,若每个人都有如此的胸襟,那么即便是在人生得失变幻之际,也就不会那么的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