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上午,湖北大学“星星船”志愿服务队带着两项极具土家特色的非遗文化课程,走进了巴东县官渡口镇晴帆园社区,与孩子们共度了一段热闹的“文化时光”。此次活动旨在让留守儿童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童真力量。
巴东县作为土家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西兰卡普”织锦技艺等多项非遗项目在此传承已久,是当地文化瑰宝。官渡口镇晴帆园社区作为移民安置社区,此次参与活动的30余名儿童中,约60%为留守儿童,其中半数是土家族儿童。
为了让孩子们深入了解,团队成员张琦翊首先系统地讲解了其历史背景与流程:“在土家语中,‘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俗称花铺盖子。”配合着色彩缤纷的图案,背后独属于土家族的动人故事被徐徐展开。孩子们听得十分专注,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向往,这些专注的眼神,正在与百年土家文化产生奇妙的共鸣。团队成员也为孩子们准备了三种不同的纹样,让他们“以画代织”进行纹样的设计和创作。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用五彩斑斓的颜色填充图样,一笔一画间,原本单调的线条绽放出绚丽色彩,化作一幅幅灵动鲜活的画面。
除了“西兰卡普”,团队成员还带来了同样别出心裁的剪纸课程。在简单地展示一些剪纸成品后,团队成员们都手把手地带领学生进行剪纸体验。在展示过几件精巧的剪纸成品后,团队成员手把手带领孩子们体验剪纸:从勾勒轮廓到折叠纸张,再到下剪的角度和力度,都耐心示范指导。不一会儿,一张张红纸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蝴蝶和各种样式新颖的剪纸作品,每一件都充满了童趣和创意。“老师你看我这样画花纹可以吗?”“哈哈你这个剪出来像牛爷爷的面具……”孩子们看着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一节课程结束后,在社区负责人的带领下,志愿服务队成员与孩子们一同走进巴东非遗文化展览馆。馆内墙壁上陈列的一件件巴东非遗文化展品,仿佛都在低声诉说着古老而厚重的文化故事。“同学们看这个门的设计简约,但是它的含义并不简单,跨过这个门意味着要承担起我们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展馆负责人的讲解生动细致,在她的话语中,团队成员与孩子们深切感受到了本土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也愈发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非遗文化传承使命。
湖北大学“星星船”志愿服务队十分重视对本土非遗文化的创新教学和传播形式,在此之前,团队成员已在官渡口镇五里堆社区、信陵镇大坪社区和西瀼坡社区都开展过类似的非遗课程。在备课过程中,他们注重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共同完成了一幅幅精美的拼贴长卷作品。这幅长卷汇聚了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与热爱,是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的别样光彩。
以创新为笔,以热爱为墨,湖北大学“星星船”志愿服务队的足迹遍布巴东县多个社区,旨在将本土非遗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那些精心准备的课程、共同完成的拼贴长卷和剪裁作品,不仅是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更彰显着青年志愿者们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担当。在这条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他们用行动证明,非遗文化的魅力不会因时光流逝而褪色,反而会在新一代的参与和创造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活力与持久动能。
原文链接:
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4333045/3889430/0?w=1753591935925&uik=GtJawqIh&share_plat=wechat&sec=50822a1a&contentType=5&historyback=1&tencentShare=1
(审核:李瑶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