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西北的谷城县,从“砍树换粮票”到“护林收门票”的堰河村,用30年时间将荒山变成4A级景区,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百公里外的鄂西南武陵山区,恩施市立足土、硒、茶、凉、绿五大优势,转理念激活内生动力,学经验重构发展路径,探新路拓宽富民渠道,一幅山区转型发展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清江河畔深入人心的“两山”理念
裹着清江河水汽的晚风掠过吊脚楼飞檐,马者村文化广场的LED屏正播放着堰河村垃圾分类的纪录片。100余名村民围坐观看,葡萄种植户谭忠安手里的电筒光束突然晃向村干部:“向主任,垃圾要是处理不好,游客闻着臭味哪还肯下车?”
这个问题让刚分享完堰河经验的马者村干部向少浩放下话筒,从随身文件夹里抽出一张规划图:“谭大哥别急,这正是今晚要商量的‘清洁家园’作战图。”
“堰河村2003年就用三个垃圾桶分出了金山银山,咱们马者村也要落实‘垃圾不落地’机制,把旅游沿线垃圾桶撤桶进院,组织专门车辆定时上门清收,在沿线打卡点投放能融入沿线风景一体的‘果皮箱’。”村党总支书记张家彦展开垃圾桶设计图。
这番话让正在改建民宿的李本学顿时来了精神,“堰河村靠垃圾分类成了景区,咱们也要让‘垃圾不落地’变成旅游招牌,这样我们才能吃稳旅游饭。”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实践团深入恩施乡村茶园,采茶学艺、直播助农。(史小凡/摄)
包村乡干部朱玮介绍,马者村落实“垃圾不落地”长效机制,发放告知书1580份,升级更换沿线打卡点果皮箱8处,完成旅游沿线重点支路撤桶并点11处,430个垃圾桶撤桶进院,顺利建成2处垃圾中转收集点并正式启用。
据悉,屯堡乡以“清洁家园”为抓手推动堰河经验落地生根,163名党员干部在旅游公路沿线包段包户,动员659户群众开展房前屋后卫生整治,对道路沿线、河道周边“白色垃圾”进行拉网式清理,完成庭院改造42处、庭院景墙23处,修剪管护绿化带20公里,补植景观苗木2000平方米,新设102个屋场停车位,实现了民心凝聚与景致焕新的双丰收。
共富工坊开花结果的思维转化
在堰河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燕子坝村党支部书记杨佩凡走进生态茶园、电商产业园实地取经,学习堰河村“荒山种茶—茶旅融合—三产联动”的绿色发展路径。
“学习堰河,不是复制茶园,而是学会转化思维。”如何把学习成果转化成适合本村的发展思路?这一问题一直萦绕在杨佩凡的心头。
“堰河村把荒山变成茶园,我们的‘嗯嘎嬢’个个都有好手艺,土家香肠、水豆豉、山胡椒,农家特色小吃远近闻名,如何把好手艺变成增收致富的秘方?”杨佩凡在群众会上抛开的话题引起了共鸣。将堰河村茶园规划图与本村有手艺的农户分布图重叠投影,杨佩凡的指尖划过“五好两宜”试点的红色标注:“镇党委给了200万元共富工坊启动资金,要学堰河‘支部+合作社’的法子,把大家的传统手艺变成致富钥匙。”
设想迅速落地为实体。在村民杨顺的家中,原来的土灶屋变成了标准化的生产厂房,老手艺、干柴火与现代化的生产设备融合,牛肉干、腊香肠的香气扑鼻而来。工坊借鉴堰河村“统分结合”模式,村集体统一设计包装、对接渠道,“嗯嘎嬢”分户承接订单,各类产品火热上市。
在“吉祥燕子”直播间,6名村民组成的直播团队,用生动的语言介绍着舌尖上的美味,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这正是杨佩凡对标堰河村电商产业园的“本土版”,共富工坊运营仅半年,线上销售额近5000单,带动23户脱贫户户均月增收2000元,以看得见的速度,把蓝图变成了现实。
深山村落抱团发展的共富路径
2025年“五一”假期,恩施鹿院坪景区迎来历史性突破,单日最高接待游客1.2万人次,68家民宿联盟成员单位连续5天预订率达100%。这个曾因“中国最后不通公路的古村落”闻名的天坑村寨,如今正以民宿集群的崭新姿态,交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亮眼答卷。
7月15日,恩施利川腾龙洞景区首届仙侠节启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理略 通讯员 张芙蓉 实习生 邹枫烨)
“堰河村的经验告诉我们,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发展。”板桥镇鹿院坪村党支部书记李路介绍,鹿院坪民宿联盟借鉴了堰河的“统一管理、分散经营”模式,制定了统一的服务标准和价格体系,避免恶性竞争。联盟成立后,首先对民宿的卫生、安全、服务等方面进行规范,邀请专业团队对民宿业主进行培训,提升服务质量。
“腊肉炒土豆丝22元,合渣豆腐15元,所有菜品明码标价。”在联盟成员驯鹿缘民宿,游客张女士指着墙上的价目表感慨:“没想到景区里的价格这么实在。”这得益于联盟推行的三级价格管控体系,基础菜品统一供应定价,特色菜最高限价,节庆套餐需提前报备审核。
裴成辉是民宿联盟的首批受益者之一。去年他将自家的老房子改建为民宿,在联盟的统一推广下,今年收入有望突破二十万元。“以前担心没客源,现在联盟统一接客、分流,我们只管把服务做好就行。”裴成辉说。
该村还建立“民宿+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模式,每天民俗餐饮需要的500斤蔬菜、200斤腊肉,基本来自本土农家,全村80%的农产品实现内部消化。数据显示,联盟带动农产品溢价销售30%,户均增收3000元,周边3个村也主动申请加入供应链体系。这个曾被大山困住的村寨,如今正以民宿联盟为纽带,将散落的民宿珍珠串成项链,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闪耀着独特的土家光芒。
原文链接: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4343416/3898814/0?w=1754270863269&uik=SEMP5gny&share_plat=wechat&sec=c73c2cb9&contentType=5&historyback=1
(审核:李瑶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