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闻传播院第二期“集·萃”读书会在逸夫楼多功能报告厅举行。本期读书会分享的一本关于人类文化哲学体系的经典之作——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活动由胡远珍老师担任领读人,张萱老师主持,6名同学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何海涛等多位老师参与了活动。
活动开始,读书会的发起人张萱老师首先表达了对出席本次活动的全体师生的感谢,随后向在座的师生展示了她送给读书会的“神秘礼物”:来自我国著名翻译家文洁若老先生亲笔题写的“集萃读书会”五字墨宝。
在胡远珍老师的领读环节中,她先是简述了恩斯特·卡西尔的生平和代表思想,然后从“为什么会选择《人论》这本书”、“这本书有哪些核心观点”、“这本书对我们有哪些帮助”三部分展开详述。在说到为什么会选择该书时,胡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大学时代的求学之路向大家讲述了是如何与《人论》结下渊源的,她坦言到:“这本书打开了我大学本专业以外的认知,让我知道文学不局限于中文。”在分享对该书核心观点的个人见解时,她对书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随后指出了改书存在论述不够深入的问题。同时,她也从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对“人是符号化动物”的观点展开深层次的思考并揭示了人的本性:劳作。这让同学们对作者观点和该书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最后,胡老师通过对人与文化中的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间关系的总结以及对国外哲学思想巨擘的介绍作为领读环节的结尾,并鼓励大家多读书,打开思想的视窗。
接下来6位同学依次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李聪同学通过分享俄狄浦斯和西西弗斯的故事来说明个人命运在不断斗争中会创造出新的历史意义。同时他也联想到《娱乐至死》一书中“钟表”意义的表达:人创造了钟表,用钟表确定时间,却忽略了时间最初是由昼夜更替,四季交替来指示的,由此反思人类创造、关注符号却忽略人类本身的问题。
赵傲雨同学从语言方面展开论述,她认为语言能给儿童带来一瞬间的灵感,使儿童在生活中忽然体验到福至心灵的快感,从而促使他们开始积极主动又快乐地运用语言,去询问探索,发现生活的美妙之处。
郑晨同学通过对《人论》解读,将卡西尔对于历史形式的讨论应用于解释当前的文化现象,比如故宫文创产品的走红等,借用卡西尔让历史的“再生”、“符号重建”的观点来说明人们在继承历史中更好地创造了新的生活。
孟越洋同学认为,在当今“倡导创新文化”的新时代,人的作用愈加的重要,其中人的创造性占据着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这启迪我们,文化是能够不断被创造的,文化的种类也是可以通过人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变得更加多元化。
晏倩同学主要是分享了自己读书后的感悟。她说我们只是漂浮在海面,既没有看见头上的天空,也没有发现脚下的幽深。虽然喘息着,却一直没有看见呼吸背后的永恒存在;虽然躁动着,却一直没有找到那控制能量的生命。对于读书,她借用法国诗人勒内·夏尔的一句话作为发言的结束: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知道得越多就越撕裂。但他有着同痛苦相对称的清澈,与绝望相均衡的坚韧。
卢凯同学认为科学也是符号性的。在论证科学的符号性时,卡西尔认为无理数的的发现是数的符号性的最好的证明,在有理数阶段,人们对数的理解停留在经验阶段,数是经验的抽象,但无理数完全是基于理智的逻辑推理,并不直接来源于经验,因此它无疑是一种符号。
同学们发言完毕后,胡老师逐一进行了点评。张萱老师在活动结束前总结道:“今天,胡老师带领大家读卡西尔的《人论》,引导我们通过哲学来实现自我的认知。哲学,强调思辨精神,不追求短期的目的,这正如我们 “集· 萃读书会”的初衷,读书是为了与自己对话,提升自我的眼界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