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ernate Text
纵有芙蓉色,可叹谁人怜?——读我心中的林黛玉
作者:13新闻3班 董斌 2013221102200189   编辑:admin   来源:学院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9日 00:00 点击量: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总经得秋流到冬进,春流到夏!”第一次接触《红楼梦》,就是从这首《枉凝眉》开始,宁静优美的旋律,哀怨凄婉的歌词。从少时的拼音插图本到在图书馆看到的全古文版,书页翻了一页又一页,对人物的印象也越来越深刻。简单的封面,雅致中透着简约,饱含着岁月的沧桑。是了,这就是我眼中的《红楼梦》。

《红楼梦》的序言里总讲,小说中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的贪婪,腐朽,罪恶。人物形象的特点塑造,归根结底是封建制度的摧残和压迫。而现在,我却更希望将它单纯地看作一部爱的史诗。爱是给予,是自我付出,并丝毫也不期待等值的交换。贾母对宝玉的溺爱;袭人对宝玉的卑微又乞讨般地爱;贾瑞对凤姐可怜的妄图之爱;凤姐对贾琏功利般的爱……而最要提的,就是宝钗和黛玉。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我不敢说她们谁的爱才更真实,在宝玉挨打后,送来药丸、规劝是爱;心疼落泪,心灵支持难道就不是爱吗?

以前看《红楼梦》时,一直不喜欢林黛玉。“见花掉泪,对月伤心”。好像在所有的情节里,她总是用眼泪在对待所有的事情。她刻薄,她哀怨,她孤芳自赏,她多愁善感,她顾影自怜,她暗暗垂泪……绛珠仙子还泪的故事以前听了,只当可笑。哪有那么多泪呢?连鲁迅先生都说:“你们看,林妹妹整天愁眉苦脸,哭哭啼啼,小肚鸡肠,我可受不了啊……”他说黛玉的美,是一种病态美。世间大多男儿会怜惜扶风弱柳,却也不能忍受成天娇弱。就像男人喜欢女人撒娇,却不能天天面对着“志玲姐姐”一样。而现在看来,她虽以泪傍身,却也对所有事情都了解地通透,是真性情的表露。她不是不懂,她不是不明白,她只是不想委身待人,只是不想陷入她所谓的“污泥”中去。无视世俗,只由心去,反其道而行之。这样一个她,遗世独立,临寒独开,才是宝玉真正的绛珠仙子。如今,我是真正欣赏她了。

《红楼梦》中,若说哪里能让人深刻地记得黛玉,那非“葬花”莫属。三月中浣,落红成阵,黛玉肩扛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里拿着花帚。亭亭美人,盈盈水旁,这哪里是一副葬花图,简直就是一副采芝图。流水知音,惜花惜人。她不愿落花随水流陷入泥淖,认为埋入花冢才不负落红有情意。感花伤己,“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一曲《葬花吟》,道尽她从小体弱多病,久病不愈的无能为力;道尽她身世漂零,寄人篱下的压抑与悲苦辛酸;道尽她郁郁寡欢,自怜伤感,感情曲折的哀怨叹惋。她自卑,自尊,自怜,却可悲,可嘘,可叹。世俗的尘世间无法明白她。当她在面对落花时,想到自己死后的那些情节,那样一种无奈,那样无法释怀,也只能用潸然泪下来表达她的反抗了。

黛玉是美的,这毫无疑问。她的花名签即芙蓉花——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她貌若芙蓉“芙蓉脂肉绿云鬓,罨画楼台青黛山”;也孤若如芙蓉“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更洁若芙蓉“不肯嫁东风,殷勤霜露中”。这种美不似寻常,带了一丝仙气儿。是一种少有的绝代芳华,又是一种超凡脱俗,仙气灵秀的飘逸之美,更是一种清高孤傲,遗世独立之美。“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若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称其“神仙似的妹妹”,凤姐也夸赞其标致。这样一位美人儿,却有着让人长吁短叹的结局,当真是天妒红颜吧。不知她多的那一窍心,有没有预见自己也许并不美满的结局。

黛玉是多情的。不仅多愁善感,而且有才情。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身处官宦之家兼书香门第,黛玉自幼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琴棋书画也是样样精通。更重要的是,她生得倾国倾城之容貌,也是一位旷世诗才。像黛玉这样才华横溢的女子堪称奇女子,实属罕见。她诗思敏捷,拥有浓郁的诗人气质,她的诗,风流别致,富有灵气。在大观园的多才儿女中也是出类拔萃,堪称一绝。书中第十八回说元妃省亲令大家即兴作诗,而宝玉一时无从下手求助黛玉,只一会儿,黛玉就作出了一首妙诗《杏帘在望》,以幻入幻,顺水推舟,将一个理想中的太平田庄跃然纸上。诗作一挥而就,信手拈来且风流别致,让元妃大加赞叹,也让宝玉自叹不如。在诗社赛诗时,第一次黛玉以“含蓄浑厚”输给宝钗,屈居第二,后在藕香榭做菊花诗时,黛玉以三首诗包揽前三,标新立异,技压群芳,拔得头筹。这样一个才女其实也是一位善良宽厚之人。黛玉不畏强权,坦率纯真,真诚热情。对待宝钗的丫鬟香菱时,黛玉耐心地教她品诗作诗,以诚相待,还将自己的诗集珍本借与她学习。黛玉善良宽厚,也不与人心存芥蒂。当史湘云讥笑某个戏子长得像黛玉时,黛玉内心十分不悦,强烈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但后来,她还是能不计前嫌,与湘云和睦相处。她与宝钗本是情敌,然而在因艳曲受宝钗临之以威、动之以理、晓之以理予以训导时,在宝钗连续一月余送燕窝略表关怀后,黛玉便能开诚布公,对待她像亲姐姐一般。 

那么,为什么黛玉和宝玉更合拍呢?许是因为趣味相投,志同道合吧。她生于官宦之家,却淡泊名利,视官场为污浊之地。她身在名门望族中,却没有被封建思想所禁锢,能够随性而为,追求自我和个性。她自己不热衷权位,也不鼓励宝玉去涉足。这就是黛玉特别开明的地方,只因宝玉也不屑于这争权夺利之事。花前月下,林间流水旁才是他们心之所向。这倒让我想到了一对夫妻。歌手李健与妻子孟小蓓同是清华的校友。二人同样儒雅,富有才情。孟小蓓的一条微博说:我在小园浇水,昨晚回来的出差先生隔着纱窗说,与你在一起的日子才叫时光,否则只是时钟无意义的游摆……风儿吹过来,小花草纷纷跳起舞。淡淡地爱意,如清泉一般柔柔地流进你的心底里去。这大概就是宝黛在一起的意义,也是大多数人都为之向往的爱情。

但最后,她还是死了。死在了喜庆的锣鼓声里,死在了她心爱的宝玉与宝钗在一起的日子里。泪尽,人亡。木石前盟终究还是输给了金玉良缘,草木之人输给了金枝玉叶。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何学者们总说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压迫。若不是在那样一个大背景下,或许,《红楼梦》不会是南柯一梦,也会变成一段人间眷侣的佳话。我想,黛玉临死那个场景,我会一直记得:泪尽而逝,冷月葬诗魂。“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病危垂死之际,无人肯帮。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果真哀怨吗?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黛玉的“丘”,是一个安静的地方,是一个远离尘世污浊的地方,是一个她心中理想的地方。那是黛玉的“善价”啊,无人理解她,唯一的宝玉也终将生离死别了。不管如何愤懑,如何揪心,终究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不知宝玉掀开喜帕的那一刻,心中是什么滋味,会痛心吗?会落泪吗?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孰真孰假,最后的结局,也只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至今的我,也未真正读懂《红楼梦》这部爱情史诗中的人生悲喜。对于黛玉,或许只有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室外仙姝寂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