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ernate Text
诸葛亮悲剧原因浅析----读《三国演义》有感
作者:12级播音主持与艺术 王行健 2012221102510015   编辑:admin   来源:学院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9日 00:00 点击量: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诸葛亮悲剧的写照。他智慧超人,一辈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丝毫没有实现“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梦想,他全力辅佐后主刘禅,而刘禅被俘后丝毫没有东山再起的念头,当然,“乐不思蜀”的背后可能有刘禅的生存智慧,但也足以证明,诸葛亮追求的目标对他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这更加剧了诸葛亮的悲剧意义。通过《三国演义》及相关史书典籍,我认为,造成诸葛亮悲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梦想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以此为梦想必然遭受失败。东汉后期,皇帝式衰,诸侯崛起,战争频频,民不聊生。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代的刘备,以正统自居,借“刘”姓积聚力量。他三顾茅庐,诚感诸葛亮,他第一次见到诸葛亮时说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诸葛亮再三推辞,不愿追随刘备。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他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从此,“匡扶汉室,统一天下”就成了诸葛亮的梦想。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中记载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其中一段文字表明了他的志向:“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在他的影响下,他臣下部属都是同样的看法。吴王孙权派张温前往成都任职,酒宴上秦宓与张温舌战,温问:“天有姓乎?”密答:“姓刘。”温追问:“何以知之?”密又答:“其子姓刘,以此知之。”

由此可见,诸葛亮根深蒂固的梦想是要扫平天下群雄,统一天下,建立刘家王朝。这一梦想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我们知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两个规律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某个英雄人物可能取得一时胜利,建立他的王朝。但历史绝对不会静止不前。当然,诸葛亮无法认识到这一规律,但是前车之鉴并不遥远。汉朝之前,秦始皇建立了强大的秦朝,试图统治天下万万年,秦始皇,秦二世……但是,仅仅两代,他们就失去了天下。不善于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必然会重蹈覆辙。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三国演义》作者感叹道: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这里的命,应该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违背规律,再高的智慧也无济于事。

(二)脱离国情,长年征战,不仅导致国力枯竭,也违背了人民意愿。当时的蜀国在三国之中,国力是最弱小的。我查阅了《通典·食货·历代盛衰户口》、 《晋书·地理志》、《三国志·吴志·孙皓传》、《续汉书·郡国志》,收集了这样一些资料:

  人口

景元四年537万 魏国灭亡时1386万(包括益州)

赤乌五年240万 吴国灭亡时230万

章武元年90万 蜀国灭亡时94万

  辖区

青州 兖州 豫州 徐州 司州 雍州 凉州 并州 幽州 冀州 荆州北部 西域督护府

扬州 交州 荆州大部

益州

  兵力

70万-80万

23万

10万

  战将

上将如云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谋臣

谋士无数

只有马谡等少数几人可以充当参谋

  粮草

华北平原等地是著名粮仓

粮草运输一直是个问题

  地利

以逸待劳

劳军出击

邓艾攻破蜀国后,刘禅投降,他把国库文书交给邓艾。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蜀国国力弱小:“遣尚书郎李虎,送文簿与艾: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

吴国被灭的时候,该国的实力是“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户口五十二万三千,官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老幼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官五千余人”,吴国实力远在蜀国之上,而魏国更加强大。

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家,诸葛亮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为了实现“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梦想,诸葛亮一直在参与战争或者发起战争,根据不完全统计,诸葛亮参加或者发起的主要战争有:1.火烧博望坡。2.火烧新野。3.白河淹曹仁。4.赤壁之战。5.计取荆洲。6.取西川。7七擒孟获。8.六出祁山。尽管前面四次战争是被动参与的,但是,后面的十五次战争则是主动发起的。

事实上,蜀国很多人是反对战争的。诸葛亮平定南方后不久,准备出师北伐,忽班部中太史谯周出奏曰:“臣夜观天象,北方旺气正盛,星曜倍明,未可图也。”乃顾孔明曰:“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强为?”孔明曰:“天道变易不常,岂可拘执?吾今且驻军马于汉中,观其动静而后行。”谯周苦谏不从。诸葛亮坚决出兵。

每次战争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第九十一回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班师回朝之时,时值九月秋天,忽然阴云布合,狂风骤起;兵不能渡,回报孔明。孔明遂问孟获,获曰:“此水原有猖神作祸,往来者必须祭之。”孔明曰:“用何物祭享?”获曰:“旧时国中因猖神作祸,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风恬浪静,更兼连年丰稔。”孔明曰:“吾今事已平定,安可妄杀一人?”遂自到泸水岸边观看。果见阴风大起,波涛汹涌,人马皆惊。孔明甚疑,即寻土人问之。土人告说:“自丞相经过之后,夜夜只闻得水边鬼哭神号。自黄昏直至天晓,哭声不绝。瘴烟之内,阴鬼无数。因此作祸,无人敢渡。”孔明曰:“此乃我之罪愆也。前者马岱引蜀兵千余,皆死于水中;更兼杀死南人,尽弃此处。狂魂怨鬼,不能解释,以致如此。吾今晚当亲自往祭。”小说以鬼神形式表现了战争对老百姓造成的巨大灾难。对他们这个弱小的国家来说,战争是老百姓巨大的经济负担。脱离国情发起战争,结果只能以失败告终。

(三)事必躬亲,鞠躬尽瘁,不仅使自己身心得不到休整,违背了身心健康规律,而且不利于培养人才,使蜀国后继无人。诸葛亮智慧超群,他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一辈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事无大小,事必亲恭,他内心深处往往处于忧虑状态。他写的《出师表》中可以看出来:“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第九十七回,他第二次《出师表》中写道:“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第一百三回中,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司马懿坚决不出战,诸葛亮使劲各种办法,可以看出诸葛亮内心深处的焦虑:“且说孔明自引一军屯于五丈原,累令人搦战,魏兵只不出。孔明乃取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修书一封,遣人送至魏寨。诸将不敢隐蔽,引来使入见司马懿。懿对众启盒视之,内有巾帼妇人之衣,并书一封。懿拆视其书,略曰:‘仲达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异哉!今遣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司马懿看毕,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即受之,令重待来使。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他的谋臣也深知这个道理,主簿杨顒谏曰:“某见丞相常自校簿书,窃以为不必。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必使仆执耕,婢典爨,私业无旷,所求皆足,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婢仆哉?失为家主之道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昔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曰:自有主者。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司马懿之言,真至言也。”孔明泣曰:“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众皆垂泪。自此孔明自觉神思不宁。

从这个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问题:第一,诸葛亮把责任放在首位,唯恐不能完成刘备所拖,事事亲为,从这个角度看,他长期这样做,会加剧他身心疲惫,使他的身体无法支撑他的梦想,结果英年早逝。第二,诸葛亮不相信别人,担心别人不尽心。作为管理一个国家军政大事的重臣,他的这个心态和做法是无法培养人才的。我们从《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魏国的谋臣如云,蜀国的谋臣却非常少。蜀国人才匮乏,诸葛亮是脱不了干系的。

导致诸葛亮悲剧的原因很多,比如,蜀国后主刘禅的无能等等。这里不一一分析。但是,根本原因在于他自身。所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诸葛亮的所作所为导致了他悲剧的发生。从他的悲剧中,我们得到的主要启示有,要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要珍惜和平,要保重身体,要正确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