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爆发时期,胡适、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反传统、反孔教”的文化革新运动,儒家文化在当时被认为是封建思想的始作俑者,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更使其成为众矢之的。从帝王家治理天下的不二纲领跌落到时代唾弃的落后思想,儒家文化从这时候起仿佛就陷入了一个矛盾的境地,这种情况甚至延续到现在。然而《论语》的时代进程却恰好相反。?xml:namespace>
现今当我们提及学习儒家文化,《论语》绝对是不二选择。然而在汉初时期,儒家在传扬文化中扮演主角的经典是《春秋》、《诗经》等,《论语》只是作为儿童学习的初级课本。因为汉代的儒生为了加强其学术的实践性品格走的是与注重鬼神的楚文化,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学士倡导天人感应之说,把不谈“怪力乱神”的孔子,打扮为通天教主,把儒学神学化。然而《论语》中所记录的多是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和其弟子的启发辩论,可以添加“神话”、“鬼神”处甚少。这也意味着《论语》代表的是最本真的儒家文化,这种本性也使其精神内涵在现今显得尤为重要。
“仁”是孔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在我认为也是《论语》之中最为核心的思想之一。“仁”在更多的人眼中被理解为“仁爱”,这是一种比较深刻的理解,把“仁”上升到了道德的层面。然而在我认为,“仁”却是一种人的内在天性的表现。对“仁”的比较全面的论述,最为详尽的莫过于颜渊问“仁”。孔子回答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勿言,非礼勿动。”这段话告诉我们,“仁”就是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事不要说,不合礼的事不要做。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在这里,孔子强调约束人要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的特点看似是为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而服务,但是在我看来却是一种从人文角度出发的理念。看似复杂的“仁”在孔子的口中变得容易理解和实行。那是因为这样的“仁”其实就是人守本分的表现。
“守本分”,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在现今繁复的社会中却越来越难被人做到。各种违背道德伦理的社会事件频发,已经不自觉地让我们对这个社会灰心不已。最令人感到心寒的还是2010年的药家鑫事件。未完全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本该是一个相对纯粹的群体。但药家鑫在撞伤人后最先想到的不是及时挽救人命,而是穷凶恶极地将受害者刺了八刀直至伤者死亡。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案最终演变成为一场杀人案,药家鑫最终突破了人性的底线,这个法治社会的和谐好像突然被扭曲成了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时代。但这个案件的意义并不只在于让药家鑫变成公众声讨的对象,而是将现在愈加复杂和人性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知错就改,爱惜生命,这些本该被传承的传统美德被利益熏心的人所违背。如果连为人的本分,连对自己人的身份都难以去热爱,又如何去谈对他人仁爱呢?
虽然《论语》中孔子把“仁”的含义解释得平易近人,但一方面他又将仁的境界设立得极其高远广大,简直无有止境。庞杂,其中甚至存在不少相互矛盾之处,这可以增进我们的思考。这样的矛盾最大是体现在“仁”和“礼”的矛盾上。“仁”是一种无边界宽广的爱,但是孔子在灌输“仁”的时候,又不忘提及“礼”的规范。
他提出正名的主张,要求人们安于名分,按自己的社会角色的要求去行事,不做越界之事。子路问他若为政将首先做什么,他说:“必也正名乎。”所谓“正名”,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并不是无差别的博爱。“仁”虽然规范了人身为子女或是臣子的身份,但也容易成为一种极端化的主战,片面化的社会身份承担,侧面地把父权和军权绝对化,只讲臣子之间的义务,而没有感情和责任可言,最终也导致了孔子的主张被人诟病的结果,认为《论语》的部分思想在逐渐地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极致。
但放在现实中来讲,这就像我们指责这样社会上种种恶举,但有时却又体味到所想和所做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正如我们指责不对别人施以援手的人,但当事情落到自己身上却又因设想着种种后果而犹豫不决。如果是“小悦悦事件”,是“药家鑫事件”,我们这些置身事外,把持着舆论的人又会做出怎样的举动?
就好像孔子,他对这种等级森严的周礼,也是有一种矛盾的心态在里面,一方面他提倡周礼应该为世人所传承。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周礼有需要去糟粕的地方。“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根本里,他还是希望“仁”成为世人心中一种突破阶级的观念。虽然仁有亲疏之分,是由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的爱而推广到对素昧平生的众多他者的爱,越往外围越淡,但这种爱最终毕竟越过了等级的划分而具有普适性的意义。因此,如果从仁的思想出发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绎,将会得出一种超越差等的政治-社会秩序,这就与礼的差等色彩强烈的政治-社会秩序圆凿方枘了。
孔子在万物皆有矛盾,“仁”也无一例外。想必这种矛盾,也是需要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地由人来调和。一方面是约束,一方面是无界,“礼”与“仁”也许最终能找到一个交界的融合点,来实现对人性的塑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