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所属门类:文学
一级学科名称:新闻传播学
专业代码:0503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新闻学与传播学主要培养:1、能够在新闻与传播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熟悉和了解党在不同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有较强的政治理论素养。
2、能够系统深入地掌握新闻传播学的知识和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研究前沿和学术动态,善于对各种社会传播观念进行观察和思考,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
3、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专业精神。坚守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健康开朗,积极进取。
三、研究方向
(一)新闻学
1、新闻史论
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和变化,运用新闻学理论重点关注、考查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和当代的媒介发展,特别是对中国民营大报的研究。
2、新闻业务
系统掌握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理论和业务技能。注重强化研究生综合报道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注重对名记者、特别是湖北省的名记者研究。
(二)传播学
1、传播理论
全面深入地掌握传播原理和方法。注重对传播理论研究前沿的关注,注重对传播理论的发展及运用的跨学科性和交叉性研究。尤其是对社会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2、传播实务
全面学习和掌握有关传播实务的理论和技能。注重强化研究生的创意策划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重点对广告传播、品牌传播、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考查和研究。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为三年。第一、第二年主要是课程学习,第三年是社会实践和撰写学位论文。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学生研修的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有:公共学位课为7学分,一级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学位课)4门为8学分,二级学科专业课(研究方向课)2门为4学分。选修课不低于9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
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课程 体系 |
课程编码 |
课 程 名 称 |
学 分 |
学 时 |
开课 学期 |
教学 方式 |
考 核 方 式 |
备 注 (开课单位) |
必 修 |
公共学位课 |
0000A001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36 |
1 |
讲授 讨论 |
考试 |
学校统一开设 |
0000A0014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 |
18 |
2 |
讲授 讨论 |
考试 |
0000A0004 |
第一外国语 |
4 |
108 |
1, 2 |
讲授 |
考试 |
一级学科基础课 (专业基础理论学位课) |
0503B0005 |
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 |
2 |
54 |
1 |
讲授 讨论 |
考查 |
由培养单位按一级学科至少开设3门,不低于 8 学分 |
0503B0006 |
媒介发展史研究 |
2 |
54 |
1 |
讲授 讨论 |
考查 |
0503B0003 |
新闻报道研究 |
2 |
54 |
1 |
讲授 讨论 |
考查 |
0503B0004 |
20世纪经典广告思潮研究 |
2 |
54 |
2 |
讲授 讨论 |
考查 |
二级学科专业课 (研究方向课) |
新闻学 |
0503C0009 |
媒介文化批评 |
2 |
36 |
2 |
讲授 讨论 |
考查 |
由培养单位按二级学科开设2门,不低于4学分 |
0503C0010 |
中国民营报业研究 |
2 |
36 |
2 |
讲授 讨论 |
考查 |
传播学 |
0503C0011 |
政治传播研究 |
2 |
36 |
2 |
讲授 讨论 |
考查 |
0503C0012 |
广告与媒介经济发展研究 |
2 |
36 |
2 |
讲授 讨论 |
考查 |
专业3 |
|
|
|
|
|
|
|
|
|
|
|
|
|
|
(此处可加行) |
|
|
|
|
|
|
|
选 修 |
综合素质课 |
|
|
|
|
|
|
|
学校统一开设 |
跨学科选修课 |
|
|
|
|
|
|
|
相关培养单位开设 |
本科课程选修课 |
|
|
|
|
|
|
|
培养单位开设 |
专业选修课 |
0503E0009 |
电视传播方法研究 |
2 |
36 |
3 |
讲授 讨论 |
考查 |
由培养单位按二级学科开设不低于8学分 |
0503E0010 |
新时期新闻思潮研究 |
2 |
36 |
3 |
讲授 讨论 |
考查 |
0503E0011 |
当代时政期刊研究 |
2 |
36 |
3 |
讲授 讨论 |
考查 |
0503E0012 |
新闻媒介规制研究 |
2 |
36 |
3 |
讲授 讨论 实验 |
考查 |
0503E0013 |
广告与品牌传播研究 |
2 |
36 |
3 |
讲授 讨论 |
考查 |
0503E0006 |
媒介产业发展研究 |
2 |
36 |
3 |
讲授 讨论 |
考查 |
0503E0007 |
跨文化传播研究 |
2 |
36 |
3 |
讲授 讨论 |
考查 |
0503E0008 |
传播学研究方法 |
2 |
36 |
3 |
讲授 讨论 实验 |
考查 |
补 修 |
补修课 |
|
|
|
|
|
|
|
2门,不计学分,可选本科相关课程 |
|
|
|
|
|
|
|
六、实践环节
本学科学生的实践环节主要为:1、专业实习;2、教学实习;3、社会调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4、学术交流。其中社会调查实践环节需在1-4学期内完成,其他实践环节安排在第4~5学期完成。
七、学位论文
学生修满规定的课程学分不低于30学分,同时达到学校规定要求(公开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至少一篇,英语达到六级水平要求),才可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写作。论文要求选题新颖、文本规范,能够体现本专业研究生所应该达到的学位论文水平。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安排在第五学期,论文答辩安排在第六学期。
八、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与专业培养小组相结合的方式。
2、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学术研究视野,开发其智力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课堂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应变能力。
九、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要以专题的方式,从多元视角讲授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文本、受众、效果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解析所涉及到的把关人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沉默螺旋理论、受众研究理论、新闻框架理论、话语理论等传播理论,并引导学生能够结合各种传播现象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考查并作出深入探讨,强化学生理论运用及分析的能力。
课程注重对大众传播过程的生产、加工与传播过程研究,同时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播理论的应用及变迁,探讨在社会转型的语境下传播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与相关学科理论交叉、兼容的互动性,从而使学生对传播理论的范式能够动态地理解、掌握和运用。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英)沃纳·塞佛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5.(英)利萨·泰勒:《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英)约翰.埃尔德里奇:《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7.常昌富:《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英)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9.(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0.(美)丹尼尔·戴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课程名称]媒介发展史研究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为新闻传播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学位课)。旨在对既有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作规律性的解释、判断,对既有的新闻思想进行历史价值分析,要求学生懂得中国新闻传播史上不同时期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获得研究中国社会历史的一种独特视角,对当下新闻实践做出自己的判断,对当下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解释。在系统梳理中国新闻史上传媒业演变的基础上,不仅跟踪当下新闻事业发展,并对各种新闻现象做出理性的判断与分析,而且以既有的新闻活动、新闻思想为研究对象,从而探寻新闻发展的规律,揭示新闻的本质,对新闻的价值规律作理性把握,为今后自己独立从事与传播媒介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上、中、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马光仁:《上海新闻史》(上、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7、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9、陈平原、夏晓虹:《点石斋画报图像晚清》,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10、张友鸾:《世界日报兴衰史》,重庆出版社,1982年。
[课程名称]新闻报道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题讲授。
第一讲:新时期新闻报道改革与实践概观
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界的发展状况,以期获得对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宏观的把握。
第二讲:新时期新闻文体创新的历史演进
对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文体变化进行梳理、并探讨新闻写作与时代及受众接受心理的关系。
第三讲:新闻报道与新闻策划
讨论新闻报道与新闻策划的关系、新闻策划的特点、新闻策划方法要领等。
第四讲:深度报道研究
研究深度报道的定义、深度报道的特征、深度报道的类型、深度报道的写作要领等。
第五讲:调查性新闻研究
部分主要探讨:调查性报道的种类,调查性报道的采访特点,调查性报道的写作特点等。
第六讲:民生新闻研究
探讨民生新闻的概念、产生的原因、时代价值、民生新闻的特征等。
第七讲:新新闻研究
探讨新闻的源流、在网络时代的写作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4.(美)盖恩斯:《调查性报道》(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艾丰:《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5年版。
7.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潘堂林:《怎样发现新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10.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名称]20世纪经典广告思潮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授和讨论。
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
传播理论学派;
传播学与广告学的交互影响;
20世纪广告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经典广告思潮研究:
软性推广思潮
硬性推广思潮
USP理论
奥格威广告理论
伯恩巴克广告理论
李奥贝纳广告理论
韦伯杨广告理论
定位理论
品牌理论
CIS理论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广告与品牌传播
广告与企业形象传播
广告与市场营销
广告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 张金海:《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奥格威:《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
3. 狄龙:《怎样创作广告》,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
4. 舒尔茨:《整合营销传播》,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
5. 韦伯杨:《广告传奇与创意妙招》,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 朱丽安·西沃卡:《肥皂剧、性与香烟》,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7. 沃纳赛·弗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版。
8. 梅尔文:《大众传播学诸论》,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
10. 约翰·菲利普:《广告与品牌策划》,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11. 杰克逊·李尔斯:《丰裕的寓意—美国广告文化史》,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
[课程名称]媒介文化批评
[课程内容]该课程作为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课程,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清媒介文化研究的理论脉络,通过揭示媒介文化的形成机制来引导学生认识复杂的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理论洞察力和批判能力,以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按照以上目的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系统介绍西方具有代表性的传媒文化研究流派及其主要理论,以此来探讨媒介文化研究的历史源流、规律及其特征,如媒介文化研究是怎样发展起来;媒介文化与消费社会形成怎样的互动关系;媒介文化有何种特性,对社会发展产生何种影响等等。在对媒介文化相关理论的学习中,增加案例的探讨与分析,如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媒介奇观、网络狂欢、流行文化、女性文化等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描述和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媒介文化的具体运作逻辑和构成方式,动态地把握当代文化的走向,并能够对媒介文化现象以理性、批判的态度进行理论评析。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刘建明:《西方媒介批评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石义彬:《单行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陈龙:《传媒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美]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5.[英]尼克·斯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7.[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法]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英]大卫·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课程名称]中国民营报业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将选取在我国百年报业史上较有地位的四大民营报刊《申报》、《新闻报》、《大公报》、《世界日报》作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对四大民营报刊的每个办报阶段的特点、报纸主持人的办报风格,成功经验、报刊不同时期的政治倾向及报刊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成功创办关键要素、报刊经营策略为学生做一个全面介绍,针对每个报刊不同的特点与学生结合当下的报业市场进行讨论,以古论今,史论结合,历史与现实相关照,启发学生对现代报业市场的思索,拓宽思路。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 庞荣棣:《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王润泽:《报人时代:张季鸾与<大公报>》,中华书局,2008年版。
3. 徐铸成:《报人张季鸾先生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4. 李磊:《报人成舍我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 王芝琛:《一代报人王芸生》,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6. 陈志强:《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其实践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7.曾宪明:《中国百年报人之路》,远方出版社,2003年版。
8. 方汉奇:《报史与报人》,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9. 李金铨:《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 方汉奇:《<大公报>百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课程名称]政治传播研究
[课程内容]政治传播是传播学和政治学交叉的研究领域和重要分支,随着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与深入,政治传播研究已作为一个跨越大众传播学、新闻学、政治社会学、历史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旨趣,在全球化背景和进程中,政治传播亦成为各个国家非常重视的政治战略问题。政治传播的源头可远溯至古希腊时期的政治辩论与政治演讲,现代政治传播研究则奠基于李普曼的舆论研究、拉斯韦尔的政治传播内容分析以及拉扎斯菲尔德的竞选研究,至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传统、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政治传播着重于探讨媒体和政治之间的交互影响和作用机制,包括政治态度、政治行为、政治信息以及政治修辞的研究,特别是政治传播与民主社会之塑造、政治传播与公众权利的培养等等。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张晓峰、赵鸿燕:《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英)布莱恩·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第2版),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3.(美)本奈特、恩特曼:《媒介化政治:政治传播新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美)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富媒体 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6.(美)西奥多·格拉瑟:《公共新闻事业的理念》,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7.(美)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美)安东尼·刘易斯:《批评官员的尺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美)丹尼尔·哈林、(意)保罗·曼奇尼:《比较媒介体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0.(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课程名称]广告媒介经济发展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以“广告与媒介经济”为研究对象,以“发展”为核心话语和基本视角,主要从中宏观层面来讨论广告与媒介的“本体”和“主体”的发展演进。本体研究以价值论为主要理论工具,厘清广告与媒介自身的生存形态与传播形态的历时态演进,并在抽演规律的基础上探讨其发展趋向。主体研究主要指对运作广告与媒介的组织形态和产业形态的探视。由于其强烈的实践品格,这种探视必须放置在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因此,本课程以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为理论框架,聚焦于当代中国特定的时空场域中的广告与媒介经济实践,分别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厘清发展进路、检视现实问题,并讨论广告产业与传媒产业未来发展的制度供给与战略模式。
课程基本框架如下:
一、广告形态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发展
1.广告的起源与历时态变迁
2.广告形态演进的基本规律
3.数字与网络传播背景下广告的演进趋向和可能形态
二、媒介形态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发展
1.媒介的历时态变迁:要素与规律
2.数字与网络传播背景下的媒介发展
3.传统媒介的数字化生存
三、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框架下的中国广告产业发展
1.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广告产业的发展互动
2.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呈现
3.中国广告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四、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路与未来走向
1.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历史路径与典型模式
2.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
3.技术与制度双重逻辑下中国传媒产业的未来发展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英】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李颖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美】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加】柯林·霍斯金斯、斯图亚特·麦克法蒂耶:《媒介经济学:经济学在新媒介与传统媒介中的应用》,支庭荣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日】电通跨媒体沟通开发项目组:《打破界限——电通式跨媒体沟通策略》,苏友友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6.【日】卡普:《广告革命》,樊曦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冉华等:《报业数字化生存与转型研究: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张金海:《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姚曦、蒋亦冰:《简明世界广告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廖秉宜:《自主与创新: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课程名称]电视传播方法研究
[课程内容]电视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媒,其符号的综合性及传播的多功能性,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宏观上,电视面对当今的激烈竞争的媒介环境,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吸收最新传播技术(数字技术)与传播理论(受众中心论、分众传播),以保持乃至提升自己的地位。中观上,如何将自身的传播特色(传播的快速性与符号的易逝性、受众的广泛性与接收的被动性、符号的原始性与信息的多义性等)与当今社会的信息传播需求相结合,扬长避短。微观上,电视节目内容为王,形式是金。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影响内容的表达。针对社会现实,如何确定报道题材,根据电视节目的要求如何选择最优形式,如何实施电视新闻采访,如何编辑制作电视节目。通过学习,学生能基本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电视发展的前沿研究方向,了解中国电视传播的现状,掌握电视新闻类节目制作的基本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与实验
[必读及参考书目]
1、谢毅、张印平:《电视节目制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冷冶夫:《21世纪的电视传播理念》,长征出版社,2002年版。
3、陈潇, 冷凇:《21世纪的电视制作理念》,长征出版社,2002年版。
4、冷冶夫,张亚平:《21世纪的电视经营理念》,长征出版社,2002年版。
5、黄亚安:《电视编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迟进军:《电视摄像》,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美】布莱恩·布朗:《电影摄影技巧》,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
8、周传基:《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
9、钟大丰等:《电影理论:新的诠释与话语》,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10、王志敏:《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名称]新时期新闻思潮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是以新时期中国新闻思潮为研究内容,从业界和学界的新闻思想和新闻观念的演进的角度来梳理改革开放后的新闻改革,涉及新闻改革思潮的概况、新闻思潮中对新闻自由的表述和诉求、新闻思潮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和意义等层面。本课程包括六部分:1.新时期新闻思潮透视;2.文学现象与新闻现象之比较;3.关于舆论监督;4.新闻专业主义;5. 新闻自由与新闻法制;6.新闻策划;7.人文关怀思潮与当代新闻观念变迁。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戴元光、童兵等:《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丛书》六卷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童兵:《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3.陈力丹:《舆论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4.刘智:《新闻文化与符号》,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6.曹维劲、魏承恩:《中国80年代人文思潮》,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7.(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8.(英)密尔顿:《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9.(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姚福申:《新时期中国新闻传播评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名称]当代时政期刊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地区新闻期刊的发展历程、话语分析和新闻理念。注重讲授和讨论结合的方法,着重分析《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南风窗》等较为典型的几种新闻期刊。课程按照问题意识设置,分为四个讲座。
第一讲,重点阐述新闻期刊的发展史和传播理念;第二讲,重点分析《半月谈》、《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南风窗》等国内七类典型新闻期刊的发展状况、特点和问题;第三讲,着重新闻期刊的话语分析;第四讲,重点分析新闻期刊的读者状况及其在新时期的变化特点,尤其是国内新闻期刊应该采取新的读者策略。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 孙燕君:《期刊中国》,中国社科出版社,2003年版。
2. 王栋:《对话美国顶尖杂志总编》,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3. 刘宏权、刘洪泽:《中国百年期刊发刊词600篇》,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
4. 《政论中国,人民日报评论部》,每年一卷
5. 李频:《共和国期刊6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
6. 汪家熔:《中国出版通史·当代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
7. 《热言中国》,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8. 夏衍:《时评与通讯》,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9、顾涧清:《中国时评:社会良知的呐喊》,中大出版社,2008年版。
10. 陈栋:《解码新时评》,中国社科出版社,2010年版。
[课程名称]新闻媒介规制研究
[课程内容]政府规制又称政府管制、政府监管,都有共同的涵义,即政府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一定的规则,对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进行限制与调控。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与文化领域的规制是中国政府现行规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相关领域的组织、个人行为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新闻媒介规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分析中国传媒业政府规制所存在的产业竞争环境,然后通过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考查中国传媒业政府规制的具体内容及其变化,结合中国社会转型分析当前中国传媒业政府规制的特点,对其存在的缺陷和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孙旭培:《新闻传播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唐·R·彭伯著,张金玺、赵刚:《大众传媒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曲振涛、杨恺钧:《规制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
8、潘祥辉:《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王晨:《中国出版业的产业竞争与政府规制》,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年版。
10、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新闻工作法律手册》,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课程名称]广告与传播品牌研究
[课程内容]21世纪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传播学的研究生,学习及研究在新的广告观下品牌的建立、维护及传播的相关知识亦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该课程目前由三大板块组成:第一板块的内容是品牌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品牌界、品牌历史发展脉络、品牌的两大架构—管理与传播等;第二板块的内容是广告传播的新发展及广告与品牌二维关系的研究。这一板块的内容是整个课程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重在探讨新广告观、新广告观在当今品牌发展中地位、及作用、新广告在品牌创建及维护中的新路径、世界及国内知名品牌创新运用新广告案例学习等;第三板块内容是奢侈品品牌发展专项研究。设置此专题的思考基于:在所有奢侈品的建立和维护中,这是必须且必有的一块内容。没有品牌意识,建立不了奢侈品牌。另一方面,当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同时中国正在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设置此一专题的学习和探讨具有相当的实践指导意义。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舒咏平著:《品牌的传播与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李明合著:《品牌传播创新与经典案例评析》,北京大学出版社会,2011年版。
3.(美)戴维·阿克,埃里克·乔基姆塞勒:《品牌领导》,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4.(美)阿克:《创建强势品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5.(美)凯勒:《战略品牌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陈俊宁主编:《广告策划与品牌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美)克洛·巴克:《广告、促销与整合营销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杜国清著:《广告即战略:品牌竞合时代的战略广告观》,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美)唐·舒尔茨,海蒂·舒尔茨:《整合营销传播》,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0.(法)舍瓦利耶,马扎罗夫:《奢侈品品牌管理》,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
11.李杰编著:《奢侈品品牌管理—方法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课程名称]媒介产业发展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是广告专业研究生的必选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现代传媒产业运作模式和经营方式,培养学生对现代传媒产业的经营能力,使学生能适应媒介产业的发展要求。它要求以传播学、新闻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的课程为学习基础。
本课程是依据媒介产业中不同传媒行业的经营模式项目设置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对传统媒体不断渗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采编、经营、运作模式。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传统的传媒行业已经发展为内涵更加广泛的媒介产业,为培养更多的懂媒介产业的经营应用型人才,为此而设置这门课。
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是以企业需求、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年的教学积累为依据确定的。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做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赵曙光,史宇鹏:《传媒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与实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来自中国传媒业第一现场的报告》,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3.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4.崔保国《中国传媒产业蓝皮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5.周鸿铎:《传媒经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6.黄升民、丁俊杰:《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7.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赵曙光:《媒介经济学案例分析》,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9.胡正荣:《媒介市场与资本营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0.[美] 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刘宏:《中国传媒的市场对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12.支庭荣:《媒介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金培:《报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14.黄升民、周艳:《中国传媒市场大变局》,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课程名称]跨文化传播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综合跨学科关于传播和文化的研究成果,介绍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及其发展与运用,主要探讨传播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探索人际传播如何影响着社会文化,或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在现实语言运用中达到有效传播,在跨文化语境中趋向文化适应。具体研究语言运用中的传播界定模式,社会感知中的语符分析,人际交往中的权力分布,传播行为中的文化表征,社会互动中的价值取向,文化冲突中的有效传播等,以培养跨文化敏锐意识,拓宽跨文化开放视域,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以应对多元文化世界和谐相处与共存共融的挑战。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萨默瓦等:《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单波等:《新闻传播学的跨文化转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关世杰:《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6.戴晓东等:《跨文化交际与传播中的身份认同:理论视角与情境建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7.顾力行等:《跨文化交际与传播中的身份认同:原理的运用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8.林升梁:《跨文化广告传播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10.韦斯特:《传播理论导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熊伟:《话语偏见的跨文化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雷纳德:《传播研究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安然等:《跨文化传播与适应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5.比默等:《跨文化沟通》,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课程名称]传播学研究方法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质化和量化两种研究方法。质化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内容分析、入户访谈、实验控制三种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设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方差分析、路径分析、因子分析等初级量化研究方法及spss软件实训。
本课程先系统地介绍了社会统计学中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论,并以变量的四个层次(定类、定序、定距、定比)为切入点,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单变量和双变量的各种统计技术。其次,本课程将各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与相应的计算机统计软件结合起来介绍,从原理的讨论到具体案例的分析示范和统计软件使用说明,成为一体化的内容,并特别介绍了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广为流行的SPSS软件的应用。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与实验
[必读及参考书目]
1.柯惠新:《传播统计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郭志綱:《 社会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软件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萨尔金德:《爱上统计学》, 重庆大学出版社,1900年版。
6.[美]丹尼尔 •A.鲍威斯:《分类数据的统计办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7.[美] 达莱尔·哈夫:《统计数字会说谎》,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年版。
8.George Casella :《 统计推断》,China Machine Press,2012年版。
9.谢宇:《 回归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0.郭志綱:《分层线性模型:应用与数据分析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