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夜晚,湖北大学“传新音”推普实践团来到建始县花硒谷景区与当地居民和游客们共赴民族盛会。“火把倾斜45度,先从底部引燃!”景区安全员手持扩音器,向四名点火人演示操作规范。两名队员与两名土家族工作人员分立柴堆四角,同步将火把探入引火层——“轰!”金黄的火舌瞬间蹿起,篝火晚会正式开始。

点火前半小时,景区安全员将队员召集开展特训:“松针引火快但火星飞溅远,务必确保观众退至五米外。”他手把手调整队员握火把的姿势,并一再强调火把要倾斜,避免火油顺着向下流至点火员身上。队员们迅速记住要领,激动欣喜的同时又小心谨慎。“三、二、一,点火!”只听轰然一声,火势自下而上蹿起,映照着每个人的笑脸。
火光跃动中,9名队员们已穿梭在人群间。“阿姨小心火星!”队员们与景区人员默契配合,将百余位游客疏导成安全圈。当土家族姑娘们踏歌入场,大学生们率先站到最内圈,在银饰叮当声中研习摆手舞的转腕、屈膝要领,又化身“文化二传手”将舞步分解传授给外围游客。
鼓点渐急时,实践团队员展开双臂:左边刚牵住土家族姑娘缀满刺绣的衣袖,右边已被游客阿姨紧紧握住。这幕“石榴籽”般的紧密联结在舞圈各处上演——队员们成了流动的纽带,串起穿民族盛装的姑娘、戴旅游帽的长者、兴奋追逐火光的孩童。
“你们这群湖北大学的娃娃是做什么的呀?”舞歇间隙,一名游客大爷好奇询问。“我们是一个推普实践团”队员擦着汗珠笑答,“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也希望能通过普通话讲好当地民族、民俗故事,把我们当地的特色保护好、把民族文化传播好”篝火噼啪作响,将这句承诺烙进每个人的笑容。
夜深火渐微,情谊愈醇厚。尚未燃尽的篝火堆,恰似这场相遇的隐喻——普通话与民族文化交融的火种,已在花硒谷的夏夜悄然播撒。据悉,该团队将深入恩施村寨,用“普通话+民族文化”创新实践形式,继续书写民族共情新篇章。
原文链接: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4319957/3878016/0?w=1753358170488&uik=OqvZyaSv&share_plat=wechat&sec=67641f60&contentType=5&historyback=1
(审核:李瑶曦)